毕业生求职指南(一)
(一)常识篇
1、什么是生源地?
毕业生的生源地,是指入学前户籍所在地。
2、什么是就业推荐表?
经过学校相关部门审核盖章的用于毕业生就业的正式推荐材料。是毕业生申请人事接收函、报考公务员等的必备资料。
3、什么是就业协议书?
即常说的“三方协议”,一式三份,毕业生、用人单位和学校各持一份。
毕业生与用人单位达成就业意向后签署的三方协议,学校据此为毕业生进行派遣。三方协议有效期为签约日至毕业生到用人单位报到、正式接收后终止。
4、什么是劳动合同?
劳动合同是用人单位与劳动者依法进行双向选择,确定劳动关系,明确双方权利和义务而达成的书面协议,是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基本依据。在签订时间、签订主体、内容和适用法律等方面与三方协议不同。
5、什么是报到证?
报到证,原称“派遣证”,分上下两联上联交毕业生本人报到使用,下联由学校装入毕业生档案。报到证是毕业生转移人事档案关系和户口关系的凭证。
6、什么是干部身份?
干部身份源于计划经济体制下人事管理的一种制度安排,在有些情况下干部身份与毕业生切身利益密切相关。比如报考公务员,以及国家企业、事业单位等体制内单位的招聘、录取,以及职称的认定、评定,工龄的审核及提干等均与此有关。大学生是国家培养的专业人才,属于国家干部身份。报到证就业大学生干部身份的证明。
7、什么是人事代理?
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机构可在规定业务范围内接受用人单位和个人委托,从事下列人事代理服务:
①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
②因私出国政审;
③在规定的范围内申报或组织评审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
④转正定级和工龄核定;
⑤大中专毕业生接收手续;
⑥其他人事代理事项。
8、什么是五险二金?
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生育保险、住房公积金和企业年金。
9、什么是基层就业?
基层就业就是到城乡基层工作。一般来讲,“基层”既包括广大农村,也包括城市街道社区;既涵盖县级以下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也包括社会团体、非公有制组织和中小企业;既包含自主创业、自谋职业,也包括艰苦行业和艰苦岗位。
10、什么是三支一扶?
三支一扶是支教、支医、支农、扶贫的简称。2006年,中组部、原人事部、教育部等八部门下发《关于组织开展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从事支教、支农、支医和扶贫工作的通知》,以公开招募、自愿报名、组织选拔、统一派遣的方式,每年招募2万名高校毕业生,主要安排到乡镇从事支教、支农、支医和扶贫工作。服务期限一般为2-3年。招募对象主要为全国普通高校应届毕业生。
11、什么是西部计划?
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由共青团中央牵头,教育部、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共同组织实施。从2003年开始,通过公开招募、自愿报名、组织选拔、集中派遣的方式,每年招募一定数量的普通高等学校应届毕业生,到西部贫困县的乡镇从事教育、卫生、农技、扶贫以及青年中心建设和管理等方面的志愿服务工作。从2009年开始,西部计划服务期由1-2年调整为1-3年。
12、什么是特岗教师?
2006年,教育部、财政部、原人事部、中央编办下发《关于实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的通知》,联合启动实施“特岗计划”,公开招聘高校毕业生到“两基”攻坚县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任教。特岗教师聘期3年。2006-2008年“特岗计划”的实施范围以国家西部地区“两基”攻坚县为主(含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部分团场)。2009年起,实施范围扩大到中西部地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
13、什么是大学生入伍?
大学生入伍是指部队每年从在校大学生和大学毕业生中招收义务兵,报名流程有网上登记、初审初检、体检政审、走访调查、预定新兵、张榜公示、批准入伍。
14、什么是择业期?
选择就业的时期;按国家有关规定,高校毕业生从毕业之日起两年内为择业期,择业期内未落实就业单位的毕业生可以享受应届毕业生同等待遇。
15、什么是学生档案?
学生在校学习成绩、政治思想表现、在校奖惩材料、毕业生登记表、身体状况等相关材料,是用人单位选拔、聘用毕业生的重要依据。在校时叫学籍档案,毕业后叫人事档案。
16、档案有什么作用?
对于毕业生个人来说,考研、考公务员、出国、升学、结婚、生育等,都要用到档案,否则,将无法办理相关证明。当公务员或进入事业、企业单位工作时,在职业生涯中定级、调资、任免、晋升、奖惩等方面的呈报、审批材料都要记入本人档案,作为评价依据。如果未归档,今后会影响到入党、升学等,影响自己评定职称、考研政审、劳动保险及日后的离退休手续办理,也会影响到出国留学。
另外,工龄、待遇、社保受保时间等也是以个人档案的记录为依据的。如退休时需要依据档案认定个人出生时间,从而确定退休时间,需要确定个人参加工作时间,从而确定开始缴费或视同缴费的时间,以计算养老金金额等。除了养老金外,其他社会保险,如领取失业金等,也与个人档案相关。超过2年择业期但未落实档案接收单位的默认派遣回生源地。